您当前位置:

建议使用firefox、chrome或IE 9及以上浏览器

用户注册与权限

所有用户需要注册并通过图像数据管理系统确认后方可使用该系统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

该系统用户分为数据用户和普通用户等2类。数据用户注册前需提交所属监测样区的基本材料:样区介绍、经纬度、面积、典型植被/地貌照片、相机布设历史等,以便建立相应监测样区。其中所执行的相机布设方案必须涵盖本系统所提出的基本监测规范,便于数据用户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合作交流。普通用户则不需要提交上述材料。

数据用户和普通用户的权限如下:

数据用户:提供并管理所属监测样区的数据,可上传、浏览、分析照片和下载相关数据。数据用户不能直接浏览和下载其他数据用户的数据,但可通过协议进行共享。

普通用户:为培训和志愿者所设置的用户端。普通用户不需要上传任何数据,也不能下载任何数据,但可浏览和分析所共享的照片。

样区(样点)管理

数据用户负责所在监测样区的样点管理。

每个监测样区均至少包括30个以上的监测样点(即相机位点)。在照片数据上传前必须先在所在监测样区建好样点。每个监测样点的必须信息包括样点名称、相机安置人、相机采集人、GPS经度、GPS纬度、海拔、相机编号、相机状态(正常、失灵、损坏、被盗)、存储卡状态(正常、损坏)、开始日期、结束日期等。另外,详细信息包括植被、水源、动物痕迹和微生境等环境信息(相机位点信息表)。上述信息均有定制表格,可以在附件中直接下载打印:相机情况登记表、相机审核登记表、相机位点信息表。

样点名称为该样点某一时间段所有拍摄图像数据的序列号(ID),系统对其有严格要求:一旦建立,在数据上传后将不能更改或删除。样点名称指所在样点在给定时间内所有拍摄照片的文件名(注意:同一监测样区不能有相同的样点名称)。样点名称包括监测样方地名缩写(如大样地DYD)、相机布设起始年月(201202)和相机位点编号(第一号相机位点,01),那么大样地第一号样点名称表示为DYD-201202-01。通常,每个监测样区需要建立2-3个以上的监测样方(每个监测样方包括20-30个样点),而每个监测样方均需有确定的地名(也可由用户给定,如大样地)。

新建样点的次序如下:

(1)准备好所有带记录的表格,即相机情况登记表、相机审核登记表、相机位点信息表;

(2)登陆系统后点击新建样点,即可将样点名称和表格信息依次录入保存即可。

(3)建下一样点时,可点击复制已建前一个样点。所复制样点的部分信息在同一监测样方是相同的,因此接下来只需修改样点名称、GPS经度、GPS纬度、海拔、相机编号、相机状态(正常、失灵、损坏、被盗)、存储卡状态(正常、损坏)等。修改完成后保存即完成。接下来,按复制、修改、保存的顺序完成建立其余样点。

(4)在同一监测样方所有样点建好后,需对所有数据信息进行复查,确保数据无误。否则,照片数据上传后将不能修改。

上传照片

数据用户负责所在监测样区图像数据上传和自动分组。

样点建好以后,即可上传照片。系统规定每次上传照片不超过1000张。如果一个样点所拍摄照片超过1000张,需要分几次上传。

照片上传后,系统可对同一样点的所有照片进行自动分组。建议按相邻照片60秒进行分组。注意自动分组的操作只能进行一次。成组照片在物种识别时将提供方便。

注意:对自动分组后的某一组照片有特殊情况时,可以取消该照片组,进行手动分组。特殊情况是指同一组照片出现2个以上物种,而这些物种没有出现在同一照片中。

物种识别时有关注意事项

1、物种识别前后的细节处理

1) 建样区物种库:在物种识别前,每个样区需建立本样区的物种库,便于物种识别时选择目标物种。根据照片上所拍物种的情况,先初步筛选出一些常见物种和一些特殊物种(如人、无名兽、无名鼠、无名鸟等),并在物种识别过程中不断完善本样区物种库。

2) 照片组有无动物分类:分有动物、无动物和无效等3类。其中,无效照片指因相机自身原因所造成的所有无法识别照片。

3) 样点数据处理流程:样点数据在未进行物种识别前均处于“未处理”状态。同一样点所有照片组完成物种识别后即可标记为“已处理”状态。对“已处理”的样点照片数据需由数据用户进行复查。复查前样点数据需要将“已处理”标记为“未处理”,复查结束后再标记为“已复查”。

4) 建立复查制度:对已进行物种识别的数据进行复查,保证数据质量。

2、物种识别时环境参数处理

1) 温度:必填项,照片上显示的温度,只填一组照片中第一张照片的温度。

2) 积雪指数:分5级。默认为无(0);极少(1),表示地面覆盖有少量积雪,覆盖度少于70%;少(2),表示地面覆盖有积雪,覆盖度大于70%,但至少有5%左右地面露出;较薄(3),表示地面几乎覆盖积雪,但积雪厚度低于30 cm;厚(4),整个地面覆盖积雪,厚度在30 cm以上。

3) 天气:晴、阴、雨、雪。需要仔细判断。

4) 昼夜:时间只能根据当地季节和气候会有所变化。同一样区应统一标准。

3、物种识别时有动物特殊处理

       ① 人人人(行为): 安装、取卡、采集、盗猎、调查、路过

       ② 家养动物:狗狗、家猫、家鸡、家牛、家羊

       ③ 无名兽:非鼠类动物

       ④ 无名鼠:鼠类动物。但能确认到属时,选本样区的代表种。如都江堰林区,鉴定为白腹鼠属的种类(针毛鼠、社鼠),选物种时统一定为针毛鼠.

       ⑤ 无名鸟:未能鉴定到种的鸟类

       ⑥ 无名禽兽:鸟和兽均不能判断时用。

       ⑦ 蛇蛇:拍到蛇极为罕见。两爬类,均用蛇蛇,在描述里进一步说明即可。

4、物种识别时物种行为处理

a. 觅食:动物正取食特定食物。如果食物类型(种类)能确认,在描述栏补充此信息(如松鼠、松鸦等在野猪觅食过的地点找寻食物,在长白山常见)

b. 饮水:在水边(溪流、水塘)有饮水动作

c. 捕食:为掠食动物的行为,如云豹。猎物能确认,在描述栏补充此信息

d. 交配:长白山,见1例野猪交配的照片

e. 打斗:同种间的斗殴行为,可在描述栏补充

f. 争食:同种或异种间的争抢食物行为,可在描述栏补充

g. 驱赶:某一动物对另一动物表现为驱赶的行为

h. 嬉戏:同种动物之间的亲昵行为,可在描述栏补充

i. 奔跑:在地面快速移动,常为有蹄类动物

j. 爬树:在树干、树枝上爬行

k. 休息:动物静卧于地面或停于某处未动超过3分钟。

l. 警戒:动物对环境潜在危险的行为反应。不同动物有不同的警戒行为,可在描述栏补充。

m. 注意:有时多种行为会同时发生,可在描述栏补充

5、封面照片

      在物种识别时,注意将每组照片中最清楚的或最有代表性的一张定为封面照片。由数据用户来完成。

6、物种识别时有2个以上物种的处理

     物种右侧有“+”即可增加某一物种,“-”即可删除某一物种。

       7、照片亮度和对比度改变(新增功能)

    目前系统对照片曝光的亮度和对比度可进行调整。调整值范围:0.5 - 2.0之间,小于 1,亮度/对比度降低,大于1,亮度/对比度增强。建议参考值:亮度增强为2,亮度减弱为0.5;对比度增强为1.25,对比度减弱为0.75。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64604号
浏览器要求:建议使用firefox、chrome或IE 9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