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亚高山森林根系分泌物生态学研究
祁连山生态绿皮书:祁连山生态系统发展报告(2020)
本图鉴记录了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维管植物56科,210属,515种(包括种下等级,下同),其中491种(包括2个新类群)为作者采集鉴定,2种(天蓝首和沼生薄菜)通过王林林拍摄的照片确认;2种(黑蕊无心菜和凹舌掌裂兰)通过任飞拍摄的照片确认;12种通过海北站标本确认;8种通过《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植被与植物检索表》确认,因易于识别,且辅以门源县标本,书中记载可信度较高,确认之;有17个存疑种,因《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植被与植物检索表》中记载的凭证标本在NSII国家标本平台和CVH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未有电子化图片,且其中大部分种也未能查到门源县有标本记录,在考察中也并未发现,故在本图鉴中存疑;《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植被与植物检索表》中记载的26种应为错误鉴定,上述各类情况详见附录1。《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植被与植物检索表》中未记载的新增物种有155种,详见附录2。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植物检索表、物种信息(形态特征、生境、用途等)和附录,下册为物种图片(共收录513种,缺少甘青剪股颖、美丽风毛菊两种植物图片)。为方便翻阅和编制,本图鉴未采用最新的APG系统名称,而是综合Flora of China(FOC)、《中国植物志》等的传统分类资料,且每部分均按物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进行排序。适用于检索海北站植物。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将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系统部署和落实的国家。而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社会支持、企业推动等是保护地机制建设的关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示范区的灵魂。国家公园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地管理分类体系中的第二类,是国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公园必须承担社会服务的功能。此外,国家公园作为一类生态资本、文化资本与自然资源资产,其经济贡献也是普遍关注的热点。可见,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是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实现全民保护、全面收益的绿色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双赢的格局。2020年,我国将结束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目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为:地方政府对国家公园功能定位仍存在认识误区;一些试点区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足,体制改革进展滞后于试点方案;现行法律法规、管理体制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形成制约;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进展缓慢,并影响自然资源产权和用途管制等制度建设的进程;尚未建立有效的跨区域管理机制,破碎化管理依然存在;尚未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试点区普遍面临资金缺口问题;尚来建立成熟、规范的特许经营和协议保护制度。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启动时间较早,土地权属关系相对简单,而且受到中央和青海省的高度重视,体制改革进展较大,在机构整合、管理制度建设、资金保障机制、社区发展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快进展,基本完成了其试点方案中提出的试点任务,可为青海省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青海湖国家公园规划编制提供重要参考,也为青海省国家公园示范省的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维管植物图谱》记录维管植物(含部分常见栽培植物)1244种(含亚种、变种、变型等种下等级),隶属99科443属, 约占青海高等植物的46%, 其中藤类植物7科8属10种,裸子植物植物3科6属12种,种子植物89科429属1222种。本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青海省海南州维管植物的学名、中文名、藏名、别名、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经济用途等,并整理收录了1015种植物的彩色照片3400余幅,近距离呈现植物的外观、生态环境或花、果、叶等的局部特写,为该地区维管植物的识别、利用和保护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同时,书中列及的植物,除了标明其在海南州的分布外,还参考《青海植物志》和编者的野外记录,对其在青海省及国内外的分布也做了介绍,以便为海南州之外的植物识别和鉴定提供参考。近些年,涉及青藏高原植物生态和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越来越多,很多工作也需了解该地区植物种类和分布,本书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可作为当地和外来生态保护与建设者鉴定海南州常见植物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植物学野外实习用书,以及植物分类学爱好者的实用工具书。
This book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linkages between carbon management and local livelihoods by taking stock of the existing evidence and drawing on field experiences in the Hindu Kush Himalayan (HKH) region, an area that provides fresh water to more than 2 billion people and supports the world’s largest population of pastoralists and millions of livestock.
This edited volume addresses two main questions: 1. Does carbon management offer livelihood opportunities or present risks, and what are they? 2. Do the attributes of carbon financing alter the nature of livelihood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Chapters analyze the most pressing deficiencies in understanding carbon storage in both soils and in above ground biomass, and the related soci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carbon sequestration projects. Chapters deliver insights to both academics from diverse disciplines (natur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and to policy ma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