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Default Image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研究员赵亮、徐世晓共同提交的“新时期草地多功能目标管理几点建议”,获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2021年优秀科技工作者建议。
Default Image
高海拔环境具有低温、低氧、强紫外线辐射的特点,对生活于其中的生物产生了强烈的选择压力,进而驱动了表型及遗传上的适应性进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研究团队利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从种群水平到物种水平对高海拔适应的进化机制进行了系统的阐释。
Default Image
该文章以东亚地区分布的所有山雀科鸟类为研究体系,探索是否山雀类具有对历史气候变化和高海拔极端环境适应的基因组平行演化。
Default Image
2022年3月1日,“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任务“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与资源管理”专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梁尔源研究员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生态与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发表了关于生长季提前对北半球非热带地区树木生长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高姗为本研究第一作者,梁尔源为本研究通讯作者。
Default Image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李玉强团队长期致力于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要素对生态系统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研究团队在海拔跨度近2000米(1936 -3896米)的祁连山北坡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选取14个位点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和当地土壤理化性质,初步揭示了祁连山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
Default Image
全球变暖引发了干旱事件强度和频率的上升,业已造成了多地发生森林的大规模衰退现象。树木经历这些干旱事件时,会产生生态弹性去抵抗干扰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恢复到原有生长状态。但是,何种环境中生长的树木会更加敏感,树木在经历干扰事件后,是否能够形成“记忆”以更好的应对后续同种事件的发生仍未可知。针对这些问题,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任务“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管理”专题研究团队基于青藏高原57个大果圆柏和祁连圆柏林的树木年轮数据,分析了过去干旱频率和强度对树木敏感性的影响。
Default Image
青稞(裸大麦)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最重要的民族口粮,在藏族居民健康、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特色文化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掘青稞中淀粉合酶IIa变异体并研究其功能,对青稞和大麦的品质改良、加工利用及产业增值增效有重要意义。
Default Image
本研究通过分析在青藏高原最大咸水湖泊(青海湖)5年(2013−2017)的涡动和微气象全年连续观测数据,发现咸水湖泊冬季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是一个潜在的碳汇.
Default Image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为保护该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我国建立了首个体制机制试点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也是我国首批正式建园的五个国家公园之一。
Default Image
科考发现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及放牧承载力持续增加,三江源地区草地生产力持续增加。近20年三江源区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持续增加,每年约固碳840万吨。”2月23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下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草地生态系统与生态畜牧业专题发布的最新科考成果,为摸清这一地区草地变化机理提供了智慧支撑。